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

五二、糖葫蘆  在臺灣,過去所販賣的糖葫蘆有兩種產品:鳥梨仔糖和餘甘漬。  鳥梨仔糖才是正宗的糖葫蘆。鳥梨仔是一種野生梨,果實只有拇指或腳拇指那麼大,單株的結果量雖不少,卻因為沒有經濟性、大面積栽培,產量往往不敷市場所需。 臺語的「鳥梨」和鳥松、雀榕(臺語叫鳥榕)有相同的隱含意義,那就是:它們還有十足的野性,種子發達,被鳥類吃進肚子裡,可以隨糞便到處散佈、到處發芽再生。 成熟的鳥梨有特殊甜度與風味,在缺乏零食的年代,算是很好吃。製作糖葫蘆時,多數不十分成熟,得先用熱鹽水燙去果實的苦澀,然後才沾上糖漿,如此製成糖葫蘆的風味,比生吃尤勝三分。  因為種子發達,內核及種仁佔去果實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。這部份粗硬而不好吃,但在匱乏的年代,孩子們往往也嚼得津津有味。  就因為鳥梨的產量有限,商人便使用餘甘製作糖葫蘆,以補充鳥梨仔糖的不足。事實上,餘甘的酸、澀味很重,製作出來的糖葫蘆,風味與鳥梨仔糖差很多。  餘甘另一名油甘,它的最大優點是產量大。一棵成熟的餘甘樹,往往可以採收數百斤。大部分餘甘果實用來做蜜餞,但做出來的成品還是不如梅、李、橄欖那麼好吃。在匱乏的年代,它還佔有量多、價廉的優勢,經濟富裕後,餘甘就逐漸在果園裡、在蜜餞市場上銷聲匿跡。  餘甘果內有一粒大種子。製作糖葫蘆時,必須鹽漬久一點,才能儘量消除其酸、澀,但不論如何處理,它的品質還是比鳥梨仔糖差很多。  一般餘甘的果實都比鳥梨略小。在我們童年的時候,賣糖葫蘆的人都備有兩種產品,兩、三粒一串的鳥梨仔糖,約等值於五、六粒一串的餘甘。  稍長,我很少再吃糖葫蘆,高中時代卻吃過一次用棗子製作的產品,雖不比餘甘差,風味還是比鳥梨仔糖遜很多。  在電視上,經常看到大陸有人賣糖葫蘆的畫面。不知他們用的是什麼水果?有機會我一定要嚐嚐看,是否有一種糖葫蘆的風味能勝過鳥梨仔糖? (八十五年四月十六日江安燃先生發表於 青年副刊)

 

1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王中松 的頭像
    王中松

    美女間諜

    王中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