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一、花香與茶香 我嗜好喝茶,每天上午總要沖兩泡過癮、解饞一番。 在埔中、在凍頂、在照鏡山仔我有許多茶農朋友,認識他們並非起因於買茶,而是對茶樹病蟲害的研究與切磋。 民國六十八、九年起,茶葉景氣大好,各茶山的種植面積都急遽擴增。傳統「壓條法」繁殖的茶苗不敷使用,有些農友便研究以育苗袋、用枝條扦插。這樣做有一個好處:冬至到過年期間是扦插的適當季節,而這段期間剛好對上茶樹的疏剪期,裁剪下來的枝條正可以充分利用。扦插體是剪取一年生的小枝條,只要有三、四個節,上面一、兩節必須帶葉片,總長度大約 十公分 。因為疏剪下來的枝條相當多,扦插體要多少就有多少,唯一的成敗關鍵是:發根、成活率的高低。 在此之前,田尾花卉專業區的菊花育苗技術已相當純熟。菊花是以插芽的方式繁殖,苗圃上方覆蓋塑膠布,就像溫室那樣:可以防曬、也可以保溫與保濕。在農試所工作的朋友曾私下研究:用根生長素、水、酒精與滑石粉調成糊狀,沾在菊花芽體的基部,扦插後的發根、成活率更高。因為菊花插芽本身的成活率就相當不錯,所以這種處方並未大量使用。 松柏嶺的朋友想扦插茶苗時,我去要了一些發根劑,順便做比較試驗。結果證實:藥劑雖有顯著的效果,苗圃的保濕尤其重要。因為松柏嶺的冬季缺水,自來水的供應有限,多澆幾次水的苗圃,成活率便明顯提高。此外,因為品種的差異,扦插成活率也有顯著的差別。那時候,新品種金萱、翠玉還沒有正式命名、推廣,我們卻已發現:二0二七(金萱)與二0二九(翠玉)的發根、成活率遠比傳統的烏龍茶或長青茶高很多。 因為我在茶山的活動與茶葉買賣的商業行為無關,所以茶農朋友都不把我當外人看待,他們教我辨識茶葉的品種、教我辨識茶葉的優劣,從甘醇、芬芳、色澤、耐泡度等等,分辨不同季節的茶葉,也分辨不同茶山的產品。我不是茶農,也不是茶葉商,在那段期間卻培養出相當的鑑賞力。 同一塊茶園的產物,因季節不同,茶葉的品質也有很大的差異。冬茶與春茶是上品,秋茶次之,夏茶再次之,品質最差的是夏茶過後的「六月白仔」,最好的是介於冬茶與春茶之間、產量極少的「小冬春」。茶葉品質優劣的季節因素有點像番石榴,冬季番石榴成熟慢、在果樹上停留的時間長,所以養分足、甜度夠,比其他季節都好吃。 因為氣候的關係,同一塊茶園,品質越差的產茶季收穫量越多。「物以稀為貴」的市場生態,加上優、劣分明的品質影響,一斤好茶的售價往往高過劣等茶的八斤、十斤或更多。 因為六月白仔與夏茶的產量多,喝起來甘醇、芬芳的感覺較少,反而多苦澀,這些茶葉並未因價廉而銷售順暢,有很大的比率賴茶商加工以後再賣出。 眾所周知的花茶就是一例,以新鮮的茉莉花或桂花來薰製,茶葉吸收花香,有時還留有一些乾縮的花瓣或花朵,泡出來的茶水有一股濃郁的芬芳。 如果說花茶是明的加工,那麼加「雞母珠」葉片就是暗的做手。雞母珠葉片含有毒蛋白,曾有人拿它做抗癌效力的研究。在一泡茶葉裡面,只要有一、兩片炒熟的雞母珠葉,飲用後喉頭就會久久還有餘甘。 大量食用雞母珠葉片可能會中毒,但極少量無礙健康。這有點像俗稱「烏仔菜」的龍葵,它的植物鹼對人畜有毒性,不可以大量食用,但鄉下卻有人摘它的心葉炒來吃。有些路邊攤賣牛肉炒龍葵,吃起來還相當美味。 養成對茶葉的高鑑賞力,換一種說法就是:喝茶更挑嘴。喝茶的享受,在於品嚐它的甘醇與芬芳。雞母珠葉的甘醇、桂花或茉莉的芳香,那種濃烈的外加口味,怎比得上茶葉本身淡雅、自然的口感與芬芳? 新春期間,好友送我一罐花茶。「它是用上等冬茶薰製的,絕不是用廉價的六月白或夏茶所加工。」這一點我喝得出來,也可以肯定,但濃郁的花香已掩去了茶葉本身的高雅氣味,我只泡過一次,便將它轉送給別人。並非我不喜歡花香味,我喜歡花香,喜歡它散發自鮮花上。至於我喝的茶水,我還是喜歡它們本身的、自然的甘醇與芬芳。 (八十五年三月廿三日江安燃先生發表於 臺灣副刊)
1